蓬勃发展的龙泉空调汽车配件行业--叶必文

  龙泉市空调汽车配件从起步到现在已经整整走过了40个年头。回顾40年来所经历过的艰苦岁月,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“汽配人”自己心知肚明,回首往事使人心酸,也让人陶醉,更能激励人奋进。是的,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;如果没有历届政府的鼎力支持;如果没有老一代决策者的高瞻远瞩;如果没有“茶丰汽配人”的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,龙泉汽配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。让我们为这个新兴的行业兴旺发达祈祷吧。


艰 难 的 创 业
       1974年在龙泉茶丰公社党委书记谢兴吉同志的倡导下,公社党委和革委会经过3个多月的积极筹备,在原公社和供销社的旧房子里办起了龙泉第一家“五金汽配厂”(对外称“茶丰农机修配五金厂”),首任正副厂长为林家仁和方竺祥,“五金厂”的性质是社办企业。当时县“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”控制极严,“五金厂”的经营范围被限于县内“就地取材、就地加工、就地销售”。
       茶丰五金汽配厂建厂当初只有一个五金车间,从余姚买了8台仪表车床,再从各村挑选了9名村干部的未婚女儿,由余姚请来的罗、余两位师傅边教边操作,终于生产出了第一批自己的产品。当时的五金厂实际上是来料加工作坊,设备、原材料、技术都是余姚方面提供,产品也只能通过余姚企业销售,原材料(铜棒)几乎全部采用偷运木材换取。75年又增加了几台车床,并成立了翻砂车间,年产值达到26万元,纯利润8万元,作为公社财政年收入有这么多在当时应该是一个天文数字了。
       获取第一桶金后,大家欣喜若狂,但公社、五金厂领导并不满足于现状,他们要扩大再生产,1976年就开始改造低丘缓坡,在公社对面的山坡上平整出一块山地,建造了标准厂房,增加一部分配套设备,厂名更改为:茶丰五金熔炼厂,厂部在原有的人事科和财务科基础上又设立了供销科和技术科,逐步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技术人才和管理营销人员,聘请了一批退伍军人跑外销,决心打开自己的市场。这一招真灵,铜棒自己能生产,产品有了自己的销路,厂里利润连年翻番,大家办厂的劲头更足了。工厂越办越大,越办越好,有好几个村开始自立门户,如圩头、墩头、小龚坑等村都办起了五金厂,茶丰产品全面进军广东汽配市场,至此营销队伍越来越大,生意越做越红火。
       春江水暖鸭先知,粉碎“四人帮“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变,精神枷锁得到了解脱,1979年经公社党委同意厂部出台了一个大胆的决策,即允许营销人员提成业务费,这一招不得了,销售人员拿回的订单无论从数量、品种、质量都成倍增加,但是茶丰当时的小小五金厂根本无能力完成。怎么办?摆在决策者面前只有2条路:一是筹资多办厂,办大长;二是到外地找货源。办大厂资金、原材料等系列问题无法解决,计划经济年代铜铝等不可能分配到乡镇一级,何况银行也无法贷款,茶丰汽配人再不敢也无法往前走了。作为一个产业只能无声无息地停滞不前。在这个时期整个经济效益增值并不明显,但不经意中却培养了一批五金汽配人才,为今后的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       正值此时,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龙泉山乡,龙泉茶丰人如鱼得水,群情激荡,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开始了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。


私 营 的 崛 起

       茶丰人办厂一开始就立足于汽车零部件,他们敢想敢闯敢干,勇于走市场经济的新路子,观念十分超前,首先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,成为先富一族的广东龙泉人,茶丰也成为八十年代龙泉改革开放的桥头堡。
       随着我们国家对农村改革的深入,1981年中国农村逐步开始实行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,从而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,农民自由了。茶丰的年轻人纷纷加入到五金汽配营销队伍,一时间营销人员从10几个人猛增至300多人,他们的足迹踏遍广东和几个东南沿海省份,特别是广东,整个汽车小配件市场几乎被茶丰人占领。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和“南下大军”一起去过几次广州市,那里的服务行业,以及和汽车有关的行业的人们对浙江人都十分有好感,精明守信的浙江生意人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业内人士都知道浙江有个茶丰,很少有人知道浙江有个龙泉。到八十年代末,跑汽配的营销人员达到1500多人,茶丰人在广东的密度和影响面可见一斑。
       营销人员多了,大量的订单茶丰原来的五金熔炼厂根本满足不了,人们只好到瑞安、店口、诸暨、路桥等地去购买汽配产品,再转手发往全国各地。因为外面买的产品比茶丰五金厂生产的产品便宜得多,何况采购点多产品规格也很齐全,而且还可以赊账,何乐而不为呢,所以大家都到外地买产品,此时茶丰五金熔炼厂的产品出现滞销,最后工厂全面停产,后来被王世棠承包做电风扇,因质量及销路都不很理想,所以效益不太好,到1988年五金车间被刘远彬、张启荣承包做汽车空调配件,但因种种原因到1989年下半年他们三个人都终止了承包合同。当年乡政府决定由何章友承包,继续做汽车及空调配件,承包至1995年时第一批“五金汽配元老”郭从献、刘远彬、何章友、叶必武、李信伟、柳水地等搬到龙泉市区居住为止。1996年至2006年厂房全部被李学龙租用,并在2006年被李学龙买断全部产权,期间更厂名为“茶丰空调厂”、“浙江金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”。“茶丰五金熔炼厂”这个脆弱的集体所有制的“开国元勋”在2006年正式寿终正寝。
       话说八十年代初期开始,数以千计的茶丰人在全国各地跑五金汽配营销生意,成为一批名副其实的中介商人,这个过程陆陆续续持续了十几个年头。这是“汽配人”最艰苦的十年,他们无日无夜地走南闯北,风餐露宿,饱受了人间的酸甜苦辣。在国民没有身份证的日子里,乘车住宿都成问题,何况每人还肩背一袋沉重的金属样品走街串巷,很不方便。还好这个群体在大部分县市都有固定的驿站,10几个人同住一个房间,同吃一锅饭,极像旧时的马帮,饭余大家同抽一包烟,谈笑风生,互相分享各人的业绩,其中有的人赚了,也有的人赔了,都没有关系,大家相互调剂,相互勉励,从不计较,同舟共济而不亦乐乎,那时虽然辛苦但很团结,茶丰人在外地没有人敢欺负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朴实很单纯很融洽。如果没有这种牢固的团队精神,现在很多成功的企业主不可能走到今天,更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。
       朋友,今天当你开着豪华轿车的时候,可曾想起当年躺在火车座位下,或徒步走街串巷的滋味;当你住在窗明几净的五星级宾馆里,可曾想起当年群居陋室之囧相;当你每每做大餐享受美味佳肴的时候,可曾想起饥一顿饱一顿的路旁小吃。
       多一粒汗水就多一份收获,多一份耕耘就多一个回报。在市场上磨练出来的龙泉汽配人开始成熟了。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济经验,也积累了一点原始资本,茶丰乡政府审时度势,在本地办起了“五金汽配市场”,吸引了全国大量客商到茶丰五金汽配市场订货,一时间生意红火得不得了,正在这关节眼上撤扩拼之风给茶丰汽配当头一棒,市里决定取消了茶丰乡政府,把茶丰乡拼入查田镇,五金汽配市场的生意日渐低落,很多人只有走出龙泉到广州去开汽配城,使龙泉汽配这个产业又失去了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。这应该说是当时市政府决策者的工作失误,如果当时市政府把眼光放远一点,思想再开放一点,有与林业同样的扶持政策,把茶丰五金汽配市场发扬光大,或在市区设立一个上规模的五金汽配市场,这个行业就会有提前10年的发展的空间。
       撤扩拼后茶丰汽配城中的一部分人去了广州开店,另一部分人继续跑营销。在实践中他们体会到靠跑业务赚不了大钱,真正想赚大钱的还是要办实业,要办厂办公司,当时汽车空调产业正在兴起,国内几乎没有象样的汽车空调零部件厂家,这个行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,龙泉汽配人要想在汽配行业立于不败之地,出路只有一条——自己办企业。
       从搞营销到办企业就是龙泉五金汽配一个质的转变,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跨越。办厂——经商——再办厂,多么简单的一个过程,但要参与这个过程该有多难啊。第一个私人注册办厂的是郭从献,他从1982年独资办起了汽车零部件制造厂,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敢办个体厂,郭从献经过几年的打拼,厂址搬了4个地点,曲曲折折地走过来了,工厂效益也一天天好起来。到九十年代初浙江的个体私营、企业发展很快,在查田镇党委政府的扶持下,林家仁、刘远彬、张启荣、何章友、李学龙、叶必武、叶泽长、陈加平、李信伟、何根平、范爱松、叶伟锋、黄忠毅、叶素荣、夏建荣等在查田镇境内先后办起了汽车空调配件厂。正值此时邓小平南巡讲话,他的“猫论”和“发展是硬道理”给龙泉汽配人吃了一块定心丸,而后在外跑营销的人员纷纷从全国各地回乡办厂,应该算是第一次“回归”,到新世纪初茶丰的“小五金”、“小汽配”厂象雨后春笋,遍地开花,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鸣声。真是一派“家家户户是工厂,